2015年5月20日下午,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政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我司首席训导师穆祥纯先生为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以“传承中华文明 迎接新的挑战”为主题的报告。公司员工表示听过穆院长的培训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以下是与会人员讨论中的部分发言摘要及各部门员工进行学习的感悟。
许总:
在这里要再次感谢穆院长在百忙之中为我们进行了“传承中华文明,迎接新的挑战”的讲座。讲座中,穆院长以丰厚的阅历、博古通今的学识为我们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及现状,使我们受益匪浅。站在时代的今天,暮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需要一种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优秀的企业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条件培养和打造而成。全体员工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只能在一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形成,在良好的舆论氛围影响下得以巩固和完善的。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国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会让我们从无知、肤浅走向睿智、深遂;经典的厚重底蕴、宁静气息,会让我们从浮躁、喧嚣走向稳健与沉静。我们要去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去汲取这一宝贵财富中的精髓,传承中华文明,做一个“知行合一、知书识礼、刚毅果敢、忠恕任事”的人。
市场部:
通过听取穆院长关于“传承中华文明,迎接新的挑战”主题培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沉淀的经验与智慧。穆院长引经据典,从孔孟之说的历史变革到现代文明的人生观、价值观该如何体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论述。对穆院长培训中讲到的“年轻人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句话颇有感触,现如今的多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了解不多、知之甚少。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中,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以己及人,来不断影响身边的同事、朋友、家人,以此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时代铸就了一种传统文化,而时代又在向前推进,不断走向新的时代。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传统都适用于如今的时代,在新的时代汲取其精华,赋予其新的内涵,加快时代进步,推动时代发展是我们每个年轻人在责任所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精神所在。
安委会:
五月初夏,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祥纯教授为我们进行了一场文化时事的综合理论讲座。
师者以“中华文明”展开话题,先后阐述了儒家思想和庄子哲学对国家及现实生活影响。言谈话语、字里行间和文墨深处无不彰显出学者的研习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其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令人折服,使我们受益匪浅。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每个国民的言行,体现国民素质;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构成了国民性,关乎国家形象。而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血脉里既有仁义礼智信的光辉传承,现在又要前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关于“文化”的体会,综合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精髓是哲学,文化的本质就是教导人做人的文化。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它关乎公平、正义,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秉承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参与竞争,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直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大时代也好,小时代也罢,无论如何,只要自己努力,就是对的方向。听穆教授谈文化、论人生,信手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沉浮,以平实朴素笔调,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
人事部:
2015年5月20日下午,我们格林物业人事部全体员工前往小剧场细听由北京市市政设计院副院长穆祥纯先生为我们讲演的“传承中华文明,迎接新的挑战”的讲座,听后我们感触颇深。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二)持续性
中华文明自从产生以来就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这是最基本的特征。世界文化,支脉很多。在最古老的文明中,如古埃、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两河流域文明以及古美洲雅玛文化等造就夭折了;曾辉煌一时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经历了中断发展,长期湮没无闻的厄运.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中华民族屡经曲折磨难, 甚至几临倾覆的厄运,却一次又一次地哀而复兴, 蹶而复振,巍然屹立。我们华夏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绝,并且代代都有伟大的成就 ,是决无仅有的世界奇迹。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庆幸、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大家都有责任续传薪火,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辉煌灿烂.
(三)兼容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正是 在不断吸收、消化各异文化的过程中兴旺发达起来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充满自信,非常开放,气势恢宏。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排除异端的宗教战争, 世界三宗教都能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千百年来,西方的各宗教始终未能征服我们这个民族的头脑。这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现象,也是中华文明兼容性很强的缘故. 历史上任何外来文化出传入中国,最终还是被中华文化所融合,成为颇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代的佛教,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外来文化的典型.所谓“夏夷之辨”,并不是按人种、血统来划分,而是按文化来区分。你只要接受我们华夏的文化,你就是华夏子弟,当然你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中华文明也是在不断兼收并蓄中辉煌灿烂的。
其次我们知道了以孔孟之道为体系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成为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仁爱的思想。孔子强调“仁”,主张“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都集中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而“爱人”则是主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要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孔子的这一思想经过孟子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
——整体的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唯一条件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不符合“礼”的思想和行为。而这个“礼”,即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在“礼”之外,儒家又强调“义”,主张“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在这里,“义”主要是指整体利益,“利”主要是指个人私利。宋代以后儒家的义利之辨,也同样强调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重要,认为义利之辨的实质就是公私之辨。儒家的整体主义思想,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伦的价值。儒家重视和强调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有的义务与权利。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处理准则。儒家特别重视“父慈子孝”,把这看作是各种人伦关系的基础和根本,进而又强调“移孝作忠”,由此达到維护统治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目的。
——修身的意义。孔子主张,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要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人生各种需求中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即使在物质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乐观愉快、奋发有为。孔子在称赞学生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谈到自己时则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孟子主张“养身”、“养性”和“养气”。儒家认为,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国泰民安,“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儒家还认为,“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犹如树的根,国家的兴旺犹如茂盛的枝叶,如果树根枯萎了,又怎么能有茂盛的枝叶?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故此,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仁者爱人,根本在于“礼”——克己复礼,其特点在于强调仁与礼的道德精神,是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其实质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对于治理国家,它提出的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坚持“利民”、“惠民”、“富民”与“教民”、“化民”、“导民”的结合。二是坚持“刑罚”与“德教”的统一。三是治国应“以民为本”。四是为政须“以身作则”。
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为统治者所推崇并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
最后,我们明白了中国两个百年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力基础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不缺梦想的民族。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让人动容。《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我们党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不正是2000年来的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吗?这“五有”里面包含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是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这“五有”实际上包含着更远大的梦想。在2020年的基础上,我们再用10到15年的时间做到“五应”:学有应教、老有应得、病有应医、老有应养、住有应居。在“五应”的基础上,再奋斗10到15年,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时做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乐养、住有宜居。这“优、多、良、乐、宜”五个字恰恰就是我们更高一级的梦想。
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梦想,有了为梦想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听了穆祥纯院长的讲座后,不但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还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这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所体会不到的,特别是政治理论这些不常接触的方面也让我们了解了很多。
保卫部:
工程部:
5月20日部门参加穆院长的专题讲座培训。各专业主管深受启发,一方面要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时,现代人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迎接新的挑战。
历史传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各自历史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历史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身份的象征和外在形象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方性和民族性,这种历史特性、区域特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其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
历史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或古迹,以及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艺、戏剧、服装、民风、民俗等构成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从历史传统文化中寻找城市文化特征,并将其神韵融入到城市设计的每一个整体和细节处理之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符号,构建城市空间的和谐,表达城市的文化形态,进而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决定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特色越鲜明,就越能赢得世人的青睐。因此,一座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注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导致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一)儒家孔子认为人民是可以教化的,“信”“仁”“礼”都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而且人性相近,人性是教化的结果。至于教化的手段则是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
孟子坚持性善论。人的善性指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社会本性;人性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人性善是指人可以从善心培养出善性。
因此儒家在治国思想上坚持的观点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推恩之术,实行仁政。与霸道相比,行王道才能平治天下。服力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以力对待他人,得不到他人的拥护。行“仁政”者,则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帮助。
(二)法家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人的“欲利”本性是不能改造的。因此法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用利这个杠杆去控制民众。“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而非也”。古代社会的仁爱礼让是由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的。现代社会经济状况造成社会“争于气力”,要治理现代社会,就不能取法古代,而只能以法治国。基于人们“好利”的本性,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因此韩非主张采用监督考察和阴谋诡计来驾驭臣属。这样法术势相结合控制社会的手段。
(三)道家道家既不以仁义礼智,也不以欲利来判断人性,它认为这些都是有伤人性的。道家认为人类本性之真乃是自然淳朴的,人应当顺其本来圆满的性命之情而生存,反对在此之上附加各种人为的因素。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老子从“道德自然”出发,主张柔弱、无为、无争,批判违背自然的“有为”。批判统治者的强行妄为;批判道德法律;批判文明与知识。因而,他反对一切人为“行为、制度、文明、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从人性自然出发,对社会文明都要毁掉,包括生产工具,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艺术,政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人的本性。“大巧若拙”。
二、对公私的看法引起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一)儒家在对待别人即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上,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因而在管理社会时就将仁爱之心推之于天下人民。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待公私的问题上,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先让利于民,而后为公。
孔子认为德政的首要任务是在于养民,慎用民力,取民有度。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目的在于保民。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孟子更从经济领域提出了“制民之产”的养民思想,实际上是要使农民有基本生活保障。
(二)法家商鞅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慎到则称“法立则私义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韩非还把君主等同与公,把尊君论推向极端。在法家看来,公义不能由社会成员实现,只能有君主来实现,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国家,要正常有序的运行,必须是公共利益得到实现,它的本质就是公,所以法被称为“公法”,这样法的实施就是立公废私,这样只能以法治国。法家主张的实行重耕战的社会经济政策和限制儒商的政治方针都是为了体现和维护君主的利益和权威。
(三)道家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然无为,关心的道法自然和如何自然的生存,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因而无公私之别,这就导致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效仿天道,崇尚柔弱、处下、不争。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放任自流,反对违背人性的社会管理。
三、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的目的
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的目标是一致的,旨在治国安邦,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
四、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的实际应用
(一)儒家儒家针对列国纷争,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根据经验教训提出了治国方法,经验思维缺乏理论高度,儒家思想固然在时间上适合奴隶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治国安邦,但缺乏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法家法家治国思想具有时代的合理性,并被君主广泛的采纳,对当时的社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君主内治群臣百姓,外争霸权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速战乱局面的结束,加快统一国家的形成。
(三)道家把道家玄之又玄的哲学思维运用到治国实践,不仅行不通,而且不现实,可行性差。因而少有君主会采纳。道家反对文明反对进步,主张回到原始状态中去,更是脱离现实的思想。在哲学上具有深刻性,在社会实践上难以实行。
五、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对中华传统治国理念的影响
目标都是忠君爱国,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却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的治国理念都是以君主专制为中心,始终围绕君主而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治国理念的最终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君主的利益及权威。在昏君当道的时代受苦的是平民百姓,在近代科技大发展的时代,落后的则是整个民族。
管家部:
5月20日公司邀请穆院长在小剧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传承中华文明、迎接新的挑战”精采演讲,对我们深受启发,通过演讲提出十个问题,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什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有那些有作为的皇帝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针对演讲提出十个问题。让我们全方位、多视角、多角度地认识中国历史、了解儒家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刻知道哲学思想对我们有那些现实的指导意义。
通过穆院长的演讲,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今后发展的目标,要想实现中国梦,迎接新的挑战。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为社会做点事。通过点滴细节来逐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如何把曾在历史上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发扬光大,并在现今世界再创辉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把科学思想发展放在第一位,做为党的指导思想。
结合穆院长的培训,提升我们在工作中的管理水平,管理者首先具备一双能够识人的慧眼,充分发挥团队当中的优势与劣势,正确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与业主以人为善,以诚相待,让我们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我们在宽容的浪潮中:“传承中华文明、迎接新的挑战”。